经济集群:成都都市圈规划发布!

作者:开元评估 点击:


前言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后,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成都都市圈建设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具体内容如下:
 


1目标

        全面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将超过5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提高近5个百分点,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展望2035年,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高端要素集聚运筹能力大幅提升,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2空间格局

        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优化提升成都中心城区功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完善德阳、眉山、资阳宜居宜业功能,主动承接成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逐步增强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增强县城承载能力,培育形成若干卫星城,打造都市圈发展的节点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镇建成县域副中心。夯实成渝发展主轴、打造成德眉发展轴,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搭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支持彭州一什邡、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和眉山片区、简阳一雁江—乐至等区域开展交界地带融合发展试点,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

3重点任务

        联合搭建重大平台、协同抓好重大项目、合力谋划重大政策、共同深化重大改革,谋划提出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

        《规划》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关建大枢纽”打造成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对内同步推进能源、市政、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外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巩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国性铁路枢纽功能,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多式联运网络。对内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统筹布局以成都为中心枢纽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研究规划成都外环铁路,加快建设成都至资阳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成都至德阳、成都至眉山等成都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推动公共交通服务同城化,提升铁路公交化运营水平。同时,畅通公路网、形成“3绕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

        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研究地集群,高水平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共同构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重点依托“三带”建设,突出成都制造业创新发展引擎作用,强化德眉资服务配套和产业承接能力,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筑现代服务业高地,构建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利用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势能,打造世界知名商圈,创建宽窄巷子、德阳文庙、东坡水街等美食地标,推进“中国牙谷”建设。支持成都开展共建“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打造综合信息、贸易结算、跨境投融资服务和汇率风险管理平台。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郫都川菜、什邡雪茄、青神竹编、安岳柠檬等特色产业,联动推广特色农业知名品牌。

        鼓励成都优质中小学校与德眉资合作办学,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商地,协同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打造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区域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联合打造三星堆、大熊猫等天府文化名片,推进国际赛事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社保医保服务同城化。协同开展社会治理。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构筑“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生态空间格局,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绿心,加强龙门山、邛崃山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共建蓝绿交织的岷江、沱江及涪江支流生态水网,共筑城市生态绿环,串联城市生态公园、郊野公园、环都市圈森林湿地公园,有效贯通城市间森林、湿地,联通生态绿楔。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打造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扩大开放合作的国际朋友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都市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运筹能力的关键举措。《规划》提出,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新高地。协同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申建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协同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积极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共建国际铁路物流大港区。整体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加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深化多层次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支持外国在川设立领事机构,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多友好城市及友好合作关系,争取承办更多主场外交活动。

4改革创新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有效路径,建立跨行政区一体运营的组织管理机制,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建立健全经济统计分算机制,探索制定独立考核的指标体系,完善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管理体制。

        《规划》明确,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依托成都东部新区及简阳城区、淮州新城、凯州新城、眉东新城、资阳临空经济区等,积极探索同城化有效路径,率先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消除交界地带“瓶颈路”率先推动现代产业协作共兴,在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上先行突破;率先推动对外开放协同共进,整体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衔接和可持续,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率先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筑牢龙泉山、沱江生态屏障。



公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