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新生人口数据与老龄化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全国已经有29个省区市发布了2021年的出生人口数据。其中,出生人口最多的10个省区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广西、江苏、湖南和贵州。仅有前6个省区市出生人口超过50万;仅有广东1省出生人口超过100万。自2018年超越山东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广东已连续4年位居第一。2021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连续两年成为唯一一个超过百万大关的省份。另外,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安徽出生人口数量四年时间下降了47.6%。据安徽省全员人口数据库统计:
2017年至2021年安徽省出生人口分别为98.4万、86.5万、76.6万、64.5万、53万,年增长率分别为-12.1%、-11.4%、-15.8%、-17.8%,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此外,在出生人口下滑的同时,我国退休老人数量也将持续增加。据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20世纪60年代出生高峰期的人口,逐步进入60岁,退休大潮已经到来。这使得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处于逐步减少的阶段。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我国50-54岁的人口为1.21亿人,55-59岁人口为1.01亿人,60-64岁人口为7738万。他们将逐步进入65岁及以上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之中。而“接档”他们进入劳动年龄的0-4岁、5-9岁、10-14岁的人口,2020年分别有7783万、9024万和8526万。
在逐步进入65岁及以上的退休年龄人口的三个年龄段,与逐步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三个年龄段少年儿童之中,大约有4661万人左右的差额,这部分人口将会是未来十余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人数。
点评:从小康到富裕,中国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人工价值将不断提升
2
南京:放宽落户门槛,在江浙皖沪社保缴纳年限可累计
近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关于修订印发《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积分落户人群在南京的落户门槛。
新的《南京市积分落户实施办法》首次提出,在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市)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均可累计纳入南京市缴纳年限计算并赋分,累计积分达到100分,即符合落户条件。该办法适用于在南京市稳定就业和生活,且符合规定条件通过积分落户本市的非南京户籍人员,并将于8月20日起施行。
《办法》规定,意向落户者应在本人、配偶或者未成年子女具有不动产产权证明的住宅用房落户,登记为家庭户。不具备该条件的,可在直系亲属的具有不动产产权证明的住宅用房、政府提供给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租赁性住宅用房、与单位办理公有房屋租赁的住宅用房、本地房产管理部门发放公有房屋租赁证住宅用房落户,登记为家庭户。以上条件均不符合者,可在意向者录(聘)用单位集体户落户,单位未设集体户的,可以落户在单位设在各级人才服务中心的集体户。其余情况下,可按公安部门居住证信息管理系统记载居住地址的社区户登记户口。意向者获得南京落户资格后,其配偶、未婚子女可以随迁落户。
点评:落户门槛放宽对城市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3
福建省发改委: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日前,福建省发改委在网站公开《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若干措施的通知》(闽发改规划〔2022〕422号),强调要统筹优化人口和公共资源空间布局,强化以产业集群吸引人口集聚,提高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适配性,,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环境。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统筹城市规模、产业布局和资源上限,引导省内人口有序流动,向沿海城市带、山区中心城市、重点县城集聚。加快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同城化建设,重点增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新城新区高质量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打造形成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以都市圈、中心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等为重点,优化完善市辖区、城镇规模结构。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稳妥有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促进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
《措施》指出,积极促进人口自然增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对二孩和三孩试行递进式生育津贴、托育津贴、教育补贴、购房补助等,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产前检查、分娩等生育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点评:稳住“人口红利”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老龄化进程加快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