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二十大:展望房地产市场的未来

作者:开元评估 点击:
 

 

二十大是一扇窗,是读懂中国经济的窗口,也是展望我国各行各业未来发展的窗口。研读二十大,展望未来十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到底会如何发展?其在新时代又具有怎样的历史使命?本文将为此提供些许思考。

 

 
 
图片

一、房地产定价逻辑重塑

图片
 
 

 

二十大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明确阐述了房地产发展方向,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二十大报告强调房住不炒和租购并举的背后,是对经济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定价逻辑重塑进程的加快。

首先,在我国日益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数量发展趋势下,不动产在时间序列轴线上呈现出总量过剩的态势。从人口质量看,接受高教育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显著增加,并且这些接受高教育的群体在全国的自由迁徙上具有更多的优势,这将加速适龄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匹配岗位的机会,而在岗位的提供上,越大的城市越具有优势,这将直接改变过去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的“普涨”局面。

其次,在加速人口流动的同时,人们开始调整对住房内生价值评价指标,即住房内生价值愈发基于租房需求或住房需求,而非基于房价上涨预期,这将逐渐褪却掉住房的金融属性,使其回归到实用价值的居住属性。并且随着老龄化人口比例的不断加大,在美元霸权被不断挑战的高通胀时代,掌握大多数财富的老龄人口将面临越来越急迫的养老金保值增值需求,而随着我国股市等权益市场在制度、风险定价、交易和管控等上的日益完善,权益市场将会逐渐成为养老院价值储存的主要配置市场,这也将逐渐剥离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资本市场方面空前的改革力度和开放决心也佐证了这一点。

再次,社保福利体系的日益完善,也将带来房地产的定价重估。在社保体系覆盖度不够的情况下,人们用养儿防老来进行代际交易,因此购置房产定居就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因为购房不仅仅可以用来“养儿”,也可以用来“防老”。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随着随着职工社保、城乡居民养老体系等的完善和覆盖度的提升,“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渐从经济的跨期交易中解脱出来,这将从传统文化和信念方面,改变人们对住房的定价逻辑。

 

 
 
图片

二、房地产助力共同富裕

图片
 
 

 

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住有所居”,住有所居指的是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从我国国情出发,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手抓”,特别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形成面向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层次、差异化住房政策体系。概括来讲,就是要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

为什么要强调“住有所居”?什么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习主席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需要了解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也不是吃大锅饭,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动后富,换句话说,共同富裕指的是多层次的富裕。而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刚好契合多层次的富裕。住有所居的完全落实,将使得人民群众普遍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样的“共同富裕”才是可持续、被认可的。

此外,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该制度强调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重点在防风险、保刚需、重保障、调分配等方面,这与共同富裕有什么关系呢?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同金融的交织密切复杂,对各行各业也都要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目前我国改革处于深水区,内外部均面临严峻的形势,强调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防风险、保刚需、重保障、调分配,其实就是在强调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如果套用美联储的用词,即实现房地产市场改革的“软着陆”。只有“软着陆”,变化才可控,调控才有效,共同富裕才能更扎实的推进。

 

 

 




公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