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房地产政策再次成为经济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核心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总体目标,并通过需求端松绑、供给端纾困、存量盘活与制度创新等组合拳,为行业注入信心。
PART
01
市场情况:城市分化加大,结构性矛盾待解
1. 区域分化加剧,市场修复基础仍弱
一二线城市在政策刺激下初现回暖迹象,例如北京、上海二手房价格连续四个月回调,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转正。然而,三线城市房价持续下跌,部分区域去化周期超过24个月,库存压力高企。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修复的脆弱性—核心城市依赖政策托底,而低能级城市仍受制于人口流出和产业空心化。
2. 房企债务与土地库存成“双刃剑”
市场表面企稳的背后,是政策强干预与基本面弱复苏的矛盾。若不解决房企债务与土地库存的深层梗阻,局部回暖可能仅是“昙花一现”。
PART
02
2024年政策成效:需求激活与风险缓释
1. 需求端“降成本”释放刚需潜力
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交易税费减免等措施,直接减少居民房贷支出约1500亿元。限购松绑(如深圳优化多孩家庭购房政策)则激活改善性需求,推动核心城市成交短暂回升。
2. 供给端“保交楼”稳定市场信心
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向“白名单”项目输血超6万亿元,全国累计交付住房1500万套,复工率达92%,有效遏制了烂尾潮蔓延。专项债规模增至4.4万亿元,支持土地收储和存量房收购,初步缓解房企现金流压力。
2024年政策以“救急”为主,但过度依赖短期输血可能延缓行业出清。保交楼虽稳住了民生底线,却未触及房企高杠杆模式的根本矛盾。
PART
03
2025年政策部署:短期维稳与长期重构
1. 短期:松绑限购与债务拆弹
需求端:一线城市拟放宽远郊限购(如北京、上海郊区社保年限要求降低),公积金贷款额度上限提至120万元,LPR预计再降10-20基点。
风险化解:专项债30%定向收购出险房企存量项目,通过政府回购隔离风险;扩大融资“白名单”至中小房企,推动贷款实质性落地。
2. 长期:模式转型与制度创新
土地制度:严控新增供地(一二线住宅用地降15%),存量工业用地可转保障房或产业园,商办用地引入社会资本改造。
住房品质:首次将“好房子”写入报告,要求层高≥3米、隔音性能提升30%,试点现房销售,推动全生命周期管理。
城市更新:计划新开工城中村改造超2000个,通过房票安置、货币补偿释放500万套需求,专项债重点支持存量资产盘活。
政策从“救市”转向“重构”,试图以土地集约化、住房品质化、融资长效化重塑行业逻辑。但地方财政依赖土地收入的惯性、房企转型能力不足,可能制约新模式落地效率。
PART
04
政策挑战与未来展望
1. 执行难点
存量收购的“定价困局”:地方政府需在“白菜价”收购与市场化原则间平衡,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存疑。
房企转型阵痛:中小房企缺乏运营能力,从“高周转”转向“开发+服务”模式面临人才与资金缺口。
2. 市场展望